2017年8月5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簡稱CSCO)結直腸癌大數據中心(Bigdata Alliance for Colorectal Cancer,簡稱BACC)成立儀式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行。作為國內首個結直腸癌大數據中心, BACC由CSCO結直腸癌專家委員會、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與醫渡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牽頭成立,全國各省市20多家三甲醫院的四百多名結直腸癌領域專家到場見證了本次成立大會。


(上圖: 國內首個結直腸癌大數據中心BACC成立大會現場)
成立儀式上,CSCO結直腸癌專家委員會候任主委、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院長徐瑞華教授介紹了我國結直腸癌大數據的發展現狀,並展望了BACC成立後即將開展的工作。
徐瑞華教授指出,結直腸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球每年有超過60萬人死於該病。在中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位列腫瘤發病率前5位,結直腸癌的治療已經成為我國腫瘤治療領域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上圖: CSCO結直腸癌專家委員會候任主委、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院長徐瑞華教授在成立大會上發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大數據已經在許多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國外已有包括美國的SEER多瘤種數據庫、歐洲的ACCENT結直腸癌數據中心等全球性的腫瘤大數據中心,這些醫學大數據平台可以幫助醫生總結經驗,提升疾病的診治水平,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
以SEER數據庫為例,這個由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於1973 年建立的腫瘤數據庫,包含了乳腺、消化係統、生殖係統、呼吸係統、泌尿係統、淋巴瘤、白血病等惡性腫瘤的大量數據。通過查詢、分析和利用SEER數據庫的這些腫瘤數據進行的研究和發表的文章目前已有數千篇。而在我國,尚未有全國性的腫瘤學科單一病種的大數據中心。
目前在全國治療結直腸癌的各個醫療機構裏,各自存儲著區域內結直腸癌患者的醫學資料,而由於每個醫院的數據存儲方式各不相同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導致這些寶貴的醫學資料無法有效的整合利用。因此,CSCO結直腸癌專家委員會和醫渡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旨在將後者在大數據處理上的技術優勢與醫學專業知識相結合,建立國內首個結直腸癌大數據中心來提升結直腸癌的診療水平。
CSCO結直腸癌專家委員會聯合國內結直腸癌領域領先的多家醫院,通過醫渡雲的數據平台標準建設流程,首先建立一係列結直腸癌專病的數據標準與規範,將分散於不同醫院不同信息係統中的臨床信息通過數據采集、清洗、存儲、整合等步驟集成雲端的數據中心。進而利用自然語言歸一技術、結構化、和EMPI等先進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對結直腸癌的醫療數據進行規範集成、深度挖掘、綜合利用,為醫學大數據分析挖掘和轉化應用奠定基礎。
針對數據安全問題,BACC目前擁有針對隱私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傳輸安全和用戶權限的解決方案,已經參考國際通用HIPAA法案,對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18類敏感數據進行脫敏,防止患者敏感數據通過係統平台泄漏。
BACC的成立,有助於提升中國結直腸癌的診療水平。
首先,BACC可以提供包含大量結直腸癌患者的人口學特征數據、體征數據、檢查檢驗數據、費用數據和療效數據在內的大型數據集,能夠幫助醫生比較不同的治療措施的有效性,找到針對特定病人的最佳治療方案,減少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給予患者最優化的治療方案、最少的副作用並且避免高昂的醫療費用。
其次,BACC提供的數據平台可以幫助醫生對接受治療後的結直腸癌患者進行智能化的隨訪,包括對患者進行遠程監控係統收集體征、檢查檢驗數據,按時提醒治療後的患者及時返院進行隨診等。
另外,BACC的使用還可以改善公眾健康監控,應用結直腸癌的大數據分析手段可以找出體檢人群中哪些人罹有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使他們盡早接受預防性保健和及早接受癌症的篩查,降低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並實現疾病的早診早治。
同時,BACC的建立還可以把幫助探究腫瘤細胞遺傳變異、對特殊藥物的反應關係,為腫瘤的病因學、發病機理、治療靶點等轉化性醫學研究開拓新的領域。BACC還可以加速選擇合適的新藥臨床試驗基地,加快評估和招募臨床研究患者,實時總結和分析藥品的適應症和副作用,促進新藥臨床研究的完成和藥品的上市。為結直腸癌的治療水平提升,提供支持和幫助。
國內首個結直腸癌大數據中心BACC的成立,宣告我國結直腸癌的學科發展正式進入大數據時代。BACC將用高質量的真實世界臨床大數據,不斷優化結直腸癌的診療決策。